如何降魔
上之上者,從正知見中而不著相,故不去分辨「是魔.非魔」?以不分別「是魔.非魔」故,即已降伏一切魔。考之《楞嚴經》主旨在求:事先的不著魔。而非著魔後,再去降伏。
因此當如何降魔呢?我們還是不要把魔,當外魔處理。故上之上者,從正知見中而不著相;於是以不著相故,就沒有「是魔.非魔」的差別。這雖不動無為,卻已降伏一切內外魔障也。
故《楞嚴經》中,雖分辨有五十陰魔,但重點卻非:教我們如何去降魔?而是最好於事前,就能先不著魔;而非待著魔後,再用種種方法去降伏。
其次,雖於身心變化中,雜有少許異相;但視為過程中的泡影,而不刻意排遣。
其次,雖於禪修身心的變化中,雜有少許異相。所謂「雜有少許異相」,乃為不夠專注於方法故,而覺受到一些身心變化的現象。於是對這些現象,且把它們當作正常的過程,既不貪求它的變化,也不抗拒它的到來。默然觀照,不迎不拒;則過一段時間後,它也就消失了。
如對任何逆相,覺為魔境;也當視為自己無明業障的現行爾,而以覺照消除。大逆障,往往就是大轉機處;當不以覺受論功夫。故能從正知中安忍以度過。
有時候雖知不迎不拒,但終覺得這些境界挺有罣礙的。於是且把這些逆障,當作無明業障的現行。故從正知見中,去覺照、接納、安忍,也不需要用任何方法,去排遣它。除非是用功的方法有偏差,才得請教善知識而加以調整。
以大逆障,往往就是修行的大轉機處。故如於逆障時,因不能安忍,而退轉或換另種法門,便不可能從突破逆障而得到轉機。雖然那時候,我們身心必然非常辛苦,甚至覺得功夫已一敗塗地了。可是我也再三強調:不要以覺受論功夫。雖然辛苦,雖然功夫用不上,但事實上我們還是在正道中。就因為還在正道中,所以才能逼上這些大逆障處、大轉機處。故唯從正知見中,去覺照、安忍。待捱過後,或將是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。
所以儘不要把這些現象,當做外魔處理,更不要用任何降魔法而去降伏。雖世間法或某些密宗的典籍,都有一些方術,但能不用最好就不用。因為這些方術,往往只是用大石頭去砸小石頭爾;暫時的困擾雖消除了,可是真正的癥結,卻未消除。
總之,對見性者而言,既一切相皆可放下,也一切相皆可涵容。這才是降魔之心要也。
最後我們還是以《楞嚴經》的宗旨,來作總結:何謂為魔?著相就是魔;何以為道?見性就是道。
而對真見性者,就「空」而言,乃一切都可放下,而放下即不受影響矣!就「有」而言,乃一切都可涵容,而涵容即一切無礙矣!故這真空妙有的真如心,才是降魔最重要的心要。
總而言之,真正的魔乃是眾生的無明業障、我見我慢爾。故從內在去降魔,才是最直截了當而無後遺症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