監齋羽林大神
面燃大士,又稱「面燃鬼王」、「焦面大士」、「焰口鬼王」,民間習稱「大士爺」、「大士王」。為佛教、道教的著名神祇,在道教神銜為「幽冥教主面燃鬼王監齋使者羽林大神普渡真君」,通稱「面燃監齋羽林普渡真君」。簡稱「羽林大神」、「普渡真君」(俗謂「普渡公」或「普渡爺」)。
不少地方中元節祭拜亡靈之前,會先祭拜面燃大士。信眾認為,舊曆七月,所有來陽世享香火的亡靈,都歸此神管理;在臺灣,嘉義民雄有專為祭祀此神的「大士爺廟」。
道教說法
道教信仰中,面燃大士為太乙救苦天尊化身之「面燃羽林監齋普渡真君」,主宰諸鬼,護佑冥陽兩界。羽林是死後世界雅稱,羽林即鬼界,「羽林大神」也就是統領一切鬼界和鬼魂之神,因此又稱「幽冥教主」。平時居沃焦之山下,為陰間諸鬼之統帥,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,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。另,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「面燃鬼王」監齋,而是有「何將軍」、「喬將軍」兩神分任此職。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》寫為「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」。普渡會場上土地公、山神都只是居於左右為祂的輔助神。
關於羽林大神的記載為「大慈仁者救苦青玄上帝,示現焦面鬼王,注界孤魂,來受甘露味。」大慈仁者救苦青玄上帝即是東極慈父太乙救苦天尊,「示現焦面鬼王」即是說祂化身為「焦面鬼王」(焦面是指如燒焦之可佈面孔,而不是真的是〝焦〞面),「注界孤魂,來受甘露味」就是說祂監看著諸鬼前來接受普渡,和今日之習俗已經相當接近。
佛教說法
面燃鬼王的典故出現在「阿難遇面燃鬼王」的佛經故事。釋迦牟尼佛的侍者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,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頭、滿臉火焰熊熊燃燒,痛苦異常的鬼王,來到面前,鬼王自稱「面燃」,說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。想避免就要佈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人,各施一斛飲食,並供養三寶。阿難向佛陀稟報,佛陀教阿難《陀羅尼施食法》,陀羅尼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,上奉佛法僧三寶,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。能消除眾鬼的痛苦,令他們捨去鬼身,生於天道。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,設「面燃大士」的牌位,設齋供僧來祈福,因此獲得解脫。
「面燃鬼王」的來歷,佛教說法有數個: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,故稱「大士爺」。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,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,從此被稱作「大士爺」,成為護持盂蘭節普渡事項的護法神。
「面燃大士」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《妙法蓮華經》中,觀音大士「應以鬼王身得度者,即現鬼王身而為說法」,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;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應該積極佈施僧侶、貧民,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,以免墮入餓鬼心識,成為「面燃」的眷屬。
《地藏靈感記》記載,「面燃大士」亦擁護地藏菩薩。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永安里謝氏,夜夢其祖先泣訴,「家有鬼,不能進。」於是謝氏率其一家,虔誠誦念地藏菩薩名號經典,焚香叩請地藏菩薩。夜中,夢見「面燃大士」前來說法,曰此鬼為前世冤親,誦念佛號可迴向之,即可化解。其家主夢中語大士曰:「我乃祈請地藏菩薩,尊神乃觀音大士化身,何幸駕臨?」面燃大士笑曰:「諸佛同體,何起分別。地藏即不可擁護乎?」
至北宋時,觀音信仰大盛,一修行者淡癡藉宣稱魂遊地府後所著的《玉曆寶鈔》一書。書中言到:「玉皇上帝遣派觀世音菩薩下降地獄,......菩薩化現焦面鬼王丈六金身莊嚴法像。」淡癡著此書,以自己之信仰(他傾向佛教)混合民間信仰,把太乙救苦天尊示現焦面鬼王改成觀世音菩薩化現焦面鬼王(兩神各自是道佛二教救苦之神),這本書也奠定了許多今日大家對地府之神的認識,如讓道教的地府最高神「酆都大帝」和佛教的地府最高神「地藏王菩薩」同時登場,但因淡癡的私心,因而把酆都大帝安於地藏王菩薩之下,還有將五殿閻王定位為「包公」(道教的五殿閻王據《廣成儀制‧十王轉案集》記載是姓「麻」,不是包公,包公在道教是「速報司」)等,許多今日大家熟悉的說法,但因本書內容偏向貶低道教,因此沒被道教全體通過。
之後,因《玉曆寶鈔》流通太廣和觀音信仰勢力太強,使的焦面鬼王便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,而稱「大士爺」則是因為宋徽宗曾經改封佛為金仙、菩薩為大士、羅漢為尊者一同併入道教,因此才稱「觀音化身的焦面鬼王」為大士爺。之後百姓因書中記載祂是「諸鬼之王」,便在正式普渡會場供奉祂的紙紮神像監督群靈,等到普渡結束才火化恭送回歸本位,因書上說祂是觀音化身,於是佛教便也以此為由在普渡時也奉祀祂,又因是普渡時才會請到祂,所以台灣民間又稱祂為「普渡公」,所以「大士爺」和「普渡公」是一樣的,並無不同。
至於神尊造型也有不同,道教祂是手執金釜,一手持幢幡或令旗以攝招諸鬼,佛教則是手執金剛杵及令旗,表示諸鬼聽令。
鬼王蚩尤
盤古終世,他的五世孫-赫天氏,建都於東嶽泰山,赫天有子胥勃氏,胥勃子玄英氏生二子,長名金輪王,次子少海氏。少海氏妻彌輪仙女。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,覺而有娠。生二子,長曰金蟬氏,後稱 東華帝 君;次子金虹氏。後稱 東嶽帝 君。
金虹氏,得盤古家傳心法,獨修於東北長白山,日久功成,能群靈都府,號召天下一切鬼神,遊魂幽魄;伏羲氏時代封金虹氏為東王公[太華真人],掌天仙六籍,遂以歲為姓,以崇為名,兼統世界人鬼等事;炎帝神農氏時校量功錄,賜號金虹氏為天符都官,世人如能禱告祈福,福臻禍散。從此中國民間信仰,把 東嶽帝 君金虹氏視為幽冥世界的真王。
傳說黃帝打敗蚩尤,統一中國後,戰亡了許多兵士與百姓,這些寃魂飄浮遊蕩,屍骸殘斷,思鄉難歸,淒厲哭噭於人間,怨氣充滿天地,世人常有所感,驚恐萬分;一日空中有二龍,駕一神人,黃帝見神人下了龍身前來,問是祝融老祖,趨迎入殿上座,言及天下人心荒荒,祝融老祖說道,黨惡弄兵,殺伐過重,宜誠心祈禳,稍贖前衍,鬼神者,人能齎戒嚴肅,祭祀以誠,自能感格,寃怨潛消,禎祥立至。
黃帝回思軍師-風后曾言,封祀蚩尤,可以消除鬼魅;岐伯亦建言東封泰山金虹氏,合符萬國, 可以號召天下一切鬼神,遊魂幽魄,福臻禍散。黃帝大喜,齋戒越旬,携帶元妃、次妃及五子、七子、九子、少女,以四隻大象駕輅,車載牲醴祭器起程,祝融老祖與黃帝共乘軒車,黃帝怪大象車輅行走太慢,祝融暗叱二龍駕御,大象突然行如飛雷,黃帝回顧後車,忽然風雨驟至,隱隱中有一長黑漢,在前方驅趕虎狼,車後陰霾覆地,有無數斷頭折臂的魑魅隨行;黃帝大驚,方知天下幽靈何其多,於是愈加嚴肅,數日即到泰山,齋宿巖下,凌晨,虔備祭禮,率眾步行,由南而上,凡十八盤,約四十餘里,住宿青靈臺,在庭上燒燭十二日,然後築土為封,以祭天;除地為禪,以祭山,遂供諸神於大明之墟,設醴於丈人峰,除八通鬼道,昭告東嶽天符都官,贈號中 華府 君,督召一切遭兵火沉淪寃鬼,咸集兩旁,恭聽約束。
下了泰山,正是七月初,又到鉅野祭祀蚩尤墳,封蚩尤為天下鬼王,掌管一切幽靈魑魅,命官製造竹籩、木豆、俎、杌、盂盌等器皿,令樂工演奏清角樂,大祭一個多月才結束,下令民間每年七月為普度幽靈的祭典,這就是中國流傳四、五千年中元普度的由來。
古代鬼王蚩尤,頭長雙角、口吐長舌、藍面獠牙、身穿金黃色盔甲,造型相當誇張,擁有駭人的面目,主要是為了威嚇眾小鬼。佛教傳入中國後,也有相同時段的盂蘭盆會,在民間混合的祭典中,在鬼王頭上頂著一尊觀音大士像,象徵慈悲,保護境內的善男信女,也惟恐祭祀蚩尤,眾鬼出來,無法抑制,為害人間,乃將觀音大士像置於鬼王的頭上。
民間的奉祀
華人民間則多採佛教說法,無論是中元盛會,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,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:「頂生二角、青面獠牙,高大威武,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[1],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」。
中元節祭亡魂前,一般都先拜大士爺,有些慎重的信徒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,也有些用牌位、畫像、木石雕像祭祀,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,以求祭祀順利。待到七月一過,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,送其登天。
南洋華僑風俗,中元普渡時,會懸掛寫有「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」或「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」之類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,甚至是神像手上;如書「渡幽拔苦」之類字句,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,若寫「分衣施食」等詞彙,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,平均分配紙錢、衣物、食品予眾家亡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