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五祀」指的是門(門神)、戶(窗神)、中霤(地基主)、灶(灶神)、行(道路)即戶一、灶二、三中霤、門四、行五等自然神。除了上述五位家神外,再加廁所與床母二者,合起來稱為「七祀」,負責一般家庭的安全與幸福

 

 土地龍神是古代天子五祀中的「中霤神」

地基主中霤神


中霤神之祀,是中國古代的五祀之一,所謂中霤之祭,是祭室內的土神,室外的土神即后土。芸:「家主中霤,國主社」,即指中霤為家宅內的土神。

中霤,本指宅正中之處為家神所居處,地基主,人稟受土地之靈照感恩報德產生祭祀習俗每逢清明、中元、重陽、除夕大節拜祖先後簡單供品祭拜地基主。搬入新居時祭祀地基主以求其保佑住後能夠平安順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地基主的故事
封建制度中,祭天地神明者,僅有皇帝諸侯,一般百姓僅能祭祀一般家神與祖先。所稱的家神,根據「禮記」中的「五祀」指的是門(門神)、戶(窗神)、中霤(地基主)、灶(灶神)、行(道路)即戶…...(詳全文)

七祀、土地公、文財神、中霤、五祀、功過簿、地龍公、地靈公、地衹主、地基主、自然神、宅基神、后土、床母、灶神、門神、城隍、家神、做牙、開基主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飲食之神,即東廚司命定福灶君。俗稱灶君、灶王、灶王爺、灶公灶母、東廚司命。

灶神的由來,據許慎《五經異義》稱,相傳顓頊氏有子名黎,為祝融火正,祀為灶神。西漢《淮南子‧汜論訓》稱炎帝作火,死而為灶。世傳灶神姓名亦不一。南朝宋《後漢書‧陰識傳》註引作姓張名禪,字子郭;南朝梁《荊楚歲時記》謂其名蘇吉利;唐代《酉陽雜俎》謂其名隗,一名壤子。

灶神起源甚早,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,及周禮以顓頊之子黎為灶神。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,和門神、井神、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。灶神原是主管人間的飲食之神。約在東晉前,灶神又多了監查人間罪惡,掌握一家喜禍福壽的職能。東晉葛洪《抱朴子内篇‧微旨》:「月晦之夜,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。大者奪紀,紀者三百日也。小者奪算,算者三日也。」大約成書於元、明之際的《東廚司命燈儀》:「灶神職重,秉下民倚伏之權。」清代《敬灶全書》:「灶君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。察一家善惡,奏一家功過。」

灶神除掌管人們飲食外,也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的官。灶神左右隨侍兩神,一捧「善罐」、一捧「惡罐」,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,年終統計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。農曆12月24日是灶神離開人間,上天稟報的日子,家家户户都要「送灶神」。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、湯圓、麥芽糖、糯米糰等,主要是要塞灶神的嘴巴,讓他回天上時多說好話,所謂「吃甜甜,說好話」、「好話傳上天,壞話丟一邊」。也有用酒糟塗灶君,稱為「醉司命」,意思是把灶神弄醉,讓他醉眼昏花,頭腦不清,可以少打幾個小報告。祭畢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,代表送灶君上天,同時焚燒一個用篾紮紙糊的馬,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,儀式便完成。在除夕夜(另一說在大年初四),再行接灶神之禮,當奉祀灶神完後,在灶上黏貼新的灶君紙馬。現在民間供奉的灶君紙馬,大都是一對老夫婦並坐,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,此外臺灣民間也有灶君是玉皇上帝之弟的說法,所以有些畫像則是樣貌年輕、手持如意者。

一般民間中廳的「家堂五神」神明聯上,灶神位居左下方,客家地區則在夥房(客家傳統建築形態)內每天祭拜土地龍神、戶神、門神、井神和灶神等,這是中國中原地區傳統的「五祀」,也稱家神,但也有將灶神單獨供奉在祖廳左方的情況。
山東地方有一戶世家望族,家裡無緣無故著火,起初以為是偶發的失火事件,但很奇怪的,後來變成一天數次,整家人都覺得很困擾。


有一天,大廳內突然聽聞砰然之聲,廳裡所陳列的各種古玩器物,都摔破一地,這家主人個性,素來就是有名的剛強堅勁,嚴厲地大聲喝斥罵道:「光天化日之下,是哪來的妖怪鬼魅,竟敢來此為禍害人?我會將你的行為稟告神明知曉。」


屋樑上回應出很清楚的聲音說:「你喜歡打獵,殺害我無數的子孫,我對你懷恨入骨,到你家伺機報復已經八年了。無奈你家祖宗恩澤深厚,福報運勢尚未結束。你家裡的中霤神(案:中屋之神,與門神、灶神、廁神、井神,共保住屋之平安)、門神、灶神,禁止我不能妄動,我無可奈何。現在你們家兄弟鬩牆名聞於外,妻妾於內爭權奪利,一家之中分黨結派,猶如仇敵般相互爭鬥,家世敗毀之跡象已經呈現,家裡頭出現了暴戾之氣,諸神不再饗用你家的祭祀,邪魔鬼怪已經覬覦你家,所以我才可以一償宿願,你為何還如此糊里糊塗呢!」


此鬼怪之聲聽起來既憤怒且嚴厲,家中所有人都聽見了,主人驚恐方定,心中若有所思,撫胸嘆息說:「妖魔無法戰勝神明之德,古人有此明訓,家室無德,又何必怪罪鬼怪呢。」於是將弟弟與妻妾等叫來,告誡說:「禍難已經離我們這家不遠了,所幸的是還沒有到來。如果大家都能一起拋開過去的恩怨,屏除私人所結之黨派,徹底改掉以往之錯誤行為,現在還有救。這事情應從我開始做起,如果您們願意聽我的勸告,這是祖上有靈驗,也是我們後代子孫的福報。如果不聽我之勸,我從此隱居於山林之間,不再過問你們的事了。」


如此反反覆覆的開導家人,並引咎自責己過,講到傷心處,痛哭流涕沾濕了衣袖。眾人見狀,內心為之感動,跪伏在桌前哀嚎痛哭。將離間家人情感的奴婢數十人,立刻驅逐。彼此相互爭奪之事,也一下子都改過不犯了!並歃血盟誓於神明,說:「從今天以後,如果還存有二心,就如同此豬一般。」


彼此間才剛剛互相謝罪,就聽到屋樑上跺腳聲說:「我要報仇,卻不小心說溜了嘴,這是我自己的過失啊!」於是在怨嘆中,無奈的離開了。這是發生在乾隆八、九年間的事。(見《閱微草堂筆記.灤陽續錄一》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灶神

  灶神全銜是「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」,俗稱「灶君」,或稱「灶君公」、「司命真君」、「九天東廚煙主」、「護宅天尊」或「灶王」,北方稱他為「灶王爺」,鸞門尊奉為三恩主之一,也就是廚房之神。玉帝敕號:「玉清輔相九天東廚司命灶王真君」。又號「東廚司命定福真君」或「九天司命護宅天尊」。東廚者:庖廚之稱也。

  灶神屬我國古老的神明,灶神之起源甚早,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,及周禮以籲瑣之子黎為灶神等。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,和門神、井神、廁神和中霤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和幸福,是屬於家宅的神靈,故灶神在大小寺廟都沒有供奉,更沒有單獨建殿供灶神的。

  東漢孔安國《孔子十三世孫》中說:「灶神以平時錄人功過、上表於天、當祀之以祈降福祥。」於是灶神職責加重,除掌理東廚之外,負責稽察一家大小善惡。一般只是在灶上貼上一張灶君畫像,或在一塊木牌上,寫著「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之神位」或「定福灶君」,兩旁貼上「上天言好事」、「下界保平安」。而灶神的畫像也型式各異,有的只是把灶君夫婦都畫在紙上,稱他倆為「灶王爺」及「灶王奶奶」;也有的只畫灶君一人,俗稱為「獨坐灶王」。

  在我國古代農村中,幾乎家家戶戶的灶上皆供有灶神的牌位,「民以食為天」,在農業社會裏,一個家庭往往三代同堂,甚至四代、五代同堂,一家大小每日三餐都要與灶打交道,焉可等閒視之?故連玉皇大帝都要派灶神下凡任「家事灶務管理」之職。治道教興起之後,道家仍沿其說,因灶神主掌九天生籍,故尊為「九天司命真君」也。

    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,除了因掌管人們飲食,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,灶神的職責,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。灶神左右隨侍兩神,一捧「善罐」、一捧「惡罐」,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,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。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,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,所以家家戶戶都要「送灶神」。

  《敬灶全書》說,灶神「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。察一家善惡,奏一家功過」,據說被灶神舉告者,大過則減壽三百天,小過也要折壽一百日。

  謝灶之期也分階層,關於何時謝灶,民間有所謂「官三」、「民四」、「鄧家五」,「官」指官紳權貴,習慣於年廿三謝灶。「民」指一般平民百姓,會在年廿四謝灶,「鄧家」即指水上人,會在年廿五舉行。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,希望有貴氣,取其意頭。

 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東西如糖瓜、湯圓、麥芽糖、豬血糕等,總之,用這些又黏又甜的東西,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,讓他回上天時多說些好話,所謂「吃甜甜,說好話」,「好話傳上天,壞話丟一邊」。另外,黏住灶神的嘴巴,讓他難開口說壞話。也有人用酒糟去塗灶君稱之為「醉司命」,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,讓他醉眼昏花,頭腦不清,以使少打幾個小報告。因此,祭灶神象徵著祈求降福免災的意思。

  在祭灶君之時,擺齊供品,焚香祭拜,接著第一次進酒,此時要向灶君誠心禱告,完畢後再進行第二次進酒,進第三次酒之後,將舊有的灶君像撕下,連同甲馬及財帛一起焚燒,代表送灶君上天,儀式便順利完成。而焚燒一個用篾紮紙糊的馬,是作為灶神上天的坐騎,還要準備一點黃豆和乾草,作為灶神和馬長途跋涉所需的乾糧、草料。此外還要焚香、叩首,並在灶坑裡抓幾把稻草灰,平撒在灶前地面上,並喃喃叮嚀:「上天言好事,回宮降平安」之類的話,目的是祈禱灶王向玉皇上帝奏報這家一年來的種種善事,不要講壞話。

  送走神明後,可別忘了正月初四(一說除夕夜)把眾神接回來,此之謂「接灶」或「接神」。接灶神的儀式很簡單,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貼一張新的神禡,象徵灶神在天上作過客,又重新回來鎮守家中,監視善惡了。

  

  謝灶之日,按例不能早於十二月十四日。送行擇吉,大有學問。《易》曰,吉凶悔咎生乎動。在通勝宜忌欄看見「祭祀祈福」等日者,即可行之。又或日值天德、月德、三合、天喜等星,亦可。

謝灶祭品:

  琥珀財神香或檀香三枝(琥珀在燃燒時會發出極為香濃的松香味,供奉神靈最佳,據說香薰可傳至天庭)、燒酒三杯、紅燭二枝、紅茶三杯、筷子三對、碗三個、齋菜一碟、糖果八粒或一瓶麥芽糖、生果八個、片糖、燒肉(修佛者可免去此項,以戒殺生)、湯丸八粒(相傳灶君食湯丸後,會變得口齒不清,因此不可能在玉帝前作報告)、拜灶君金銀衣紙一份。

謝灶儀式:

  擺放祭品於灶君前,擺好供品及金銀衣紙(置於灶君前方);

  燃點紅燭拜三拜再插於燭台上;

  燃點琥珀財神香,檀香或長壽香,拜三拜插於香爐上;

  喃喃說些吉利話,合掌冥想謝「灶君」,誠心向其祈求所需的事情,

  如求健康長壽、生意興隆、財運亨通等吉利事情。

  在爐灶上洒少許糖,亦有擺顆湯丸代替;

  焚化金銀衣紙。

  平常可早晚上香,有些人夜晚才上香亦可。而灶君公最好供奉在廚房的南面,亦有既謂「東廚」即應坐東面。灶君是道家之神祇。供奉灶君,不能為了方便把灶君的神牌隨意擺放,應高過你才對,可得到保佑家宅飲食平安,身體健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地基主的故事

封建制度中,祭天地神明者,僅有皇帝諸侯,一般百姓僅能祭祀一般家神與祖先。所稱的家神,根據「禮記」中的「

五祀」指的是門(門神)、戶(窗神)、中霤(地基主)、灶(灶神)、行(道路)即戶一、灶二、三中霤、門四、行五等自然神。除了上述五位家神外,再加廁所與床母二者,合起來稱為「七祀」,負責一般家庭的安全與幸福

「地基主」是護管住宅的神明,又稱開基主、地衹主、宅基神、地龍公或地靈公,跟灶神一樣都是保佑閤家平安、事事順利的神明。地基主的官階很小,類似聯絡官的工作。除了保護這個家成員外,也會向上天傳遞家裡成員的功德是非。

為什麼說「舉頭三尺有神明」?因為自身所做的每件事,都會透過各階層管道傳到城隍這邊,由祂們來登錄你此生的功過是非。在這體系中,最簡單的就是由地基主通報給土地公,然後傳給城隍底下二十四司中的功過司,紀錄下每個人的作為後,交文判官做最後整理紀錄在『功過簿』之中。

當人往生後到了地府幽界,城隍依照『功過簿』上記載的先行確認審判,然後將結果提交十殿閻王的判司做最後定奪,因此說地基主是家庭最基礎的神明。

有些人誤傳地基主是陰神,其實地基主就是土地之神,在尚未有建築物的土地上叫做「后土」,故興蓋建築物時,都會有一個盛大的破土奠基儀式,祭拜后土希望工程一切順利。在建築物蓋成後,當地的后土名稱也換成了所謂的地基主。若地基主是陰神,那麼家家戶戶都有個地基主,那麼每戶人家不都成了陰宅。

地基主在一般家裡信仰中没有神像也没有神位,只於固定日子祭拜。而在稱台灣最古早的玄天上帝廟,也就是府城有名的鷲嶺北極殿(大上帝廟),其香火鼎盛香客不斷,在其後殿中就有供奉地基主神位,若地基主是陰神,則神廟裡供奉陰神不就有問題了,故證明地基主不是陰神而是家神又一實例。

而有人會問,土地之神不是福德正神又稱文財神的土地公嗎?怎麼又成了地基主呢?

其實地基主為土地公屬下的小神,土地公掌管一個區域土地及當地人們的基本事務,而地基主則主掌一戶人家家務事,並監督他們的善惡往上稟告土地公。所以,在各別人家護佑家人旺家興財最基本的就是地基主了。

一般在每月的初二、十六做牙拜文財神-土地公,並同時拜地基主,但現代一般人為求方便都會省略。但是買屋、租屋搬家入厝、安神位及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重陽、冬至、除夕等重要年節時就需祭拜地基主。

在這些年節裡,同時也要祭拜祖先,在祭拜完後,地基主會拿著陽世子孫給祖先的供品,到幽冥界交給他們,順道通報城隍關於家裡成員在陽世間行為的好壞事項,讓城隍等能忠實的把所有記錄下來,等待往生後的審判。所以地基主官階雖小,可是得罪不起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