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山滴血字輩的介紹 三山滴血字輩,又稱三山滴血字派。該字派是道教正一派(天師道)授籙弟子取道名的依據。有五十字,其五十字為:
守道明仁德,全真复太合,至誠宣玉典,忠正演金科,衝漢通元蘊,高宏鼎大羅,
三山裕興振,福海啟洪波,穹窿揚妙法,寰宇證仙都。
這是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於清順治十五年所寫的《天壇玉格》上的字派。據該書載:“此字派乃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,授與正一派薩祖師,凡有學道者,奏名之初,當依此派循序而取一字於法諱之中可也”。
三山滴血派名字的由來
三山指龍虎山、閣皂山、茅山
“三山滴血派”的複興
據說:“三山滴血派”的宗譜是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(1092——1128年)授予薩守堅的[2],由於資料缺乏,難以確考。據現存龍虎山《天壇玉格》和蘇州《重印玄妙觀志》記載,“三山滴血派”在清初頗為活躍,有復興跡象。
《天壇玉格》是正一派道士舉行授籙科儀時所依據的一部重要典籍,第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(1631——1637年)曾於清順治十五年(16658年)為之作序,該書有多種版本傳世,以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朱鶴卿鈔錄的本子內容較為齊全。該書稱道徒通過“授籙”,並按《天壇玉格》而取得法名、神職的“法師”,可以代天說法,並能從事齋醮祈禳諸類法事活動。而法師自身也因此“名錄天曹,乃有道位”。
受籙弟子依據“三山滴血字派”取得法名,其五十字宗譜為“守道明仁德,全真复太和……穹窿揚妙法,寰宇證仙都”。凡正一派學道弟子奏名之初,當依此派順序取一字於法諱之中[2]。由於《天壇玉格》中有清初第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所撰序文,所以我們認為該派在清初較為活躍,當時顯然也舉行過授籙科儀。
清朝道光年間(1821——1850年)長州人顧沅編輯的《重印玄妙觀志》記載了“三山滴血派”的有關情況。該書卷十二引《梓里尊聞》雲:“羽流世系,北宗三山滴血派,曰武當、曰鶴鳴、曰龍虎,玄妙觀字輩三山同。凡天師門下受職者,法名取'守道明仁道,全真复太和。至誠宣玉典,中正演金科。衝漢通玄蘊,高宏鼎大羅。武當興愈振,福海起洪波。'又增十字(原註為小字):'穹窿揚妙法,寰宇證仙都。'共五十字為行次。惟方丈系施鐵竹開山,遵穹窿山法派,另編字輩為:'道守得真元,神全體自靈。三山垂救度,四海盡飛升'二十字為輩次雲”。 [3]施鐵竹即清初蘇州玄妙觀高道施道淵(?——1678年),《玄妙觀志》卷四說:“施道淵,字亮生,別號鐵竹道人……移住穹窿山,即茅君故宮,鳩材修葺殿堂,齋以次鼎新。順治戊戍(1658年),五十三代真人張洪任請於朝,賜額上真觀,並賜道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。”[3]P476
由於第五十三代天師張洪任與施道淵交情甚篤,故請施為“三山滴血派”添續後十字,這一活動表明該派傳至清初時,字派宗譜快用完,方才會有增添字派的動議。鑑於明末清初戰亂對道教教團的衝擊,故到順治十五年張洪任請施道淵續添字派並為《天壇玉格》寫序,標誌著“三山滴血派”的複興。
查現存北京白雲觀的《諸真宗派總簿》可知,有三個道派的宗譜與《三山滴血派》相同或類似。一是第三十一“龍虎山正乙門下天師清微派”,其宗譜為“衝漢通玄韞,高宏鼎大羅,仙源愈興振,福海啟洪波”。與“三山滴血派”宗譜第三、四句相近。二是第三十七“天師張真人正一派”,其宗譜為“守道明仁德,全真复太和。志誠宣玉典,忠正演金科。衝漢通玄韞,高宏鼎大羅。三山揚妙法,四海湧洪波”。與“三山滴血派”宗譜前四句類似。三是第七十“薩真君西河派”,其宗譜為“守道明仁德,全真复太和。志誠宣玉典,中正演金科。衝漢通圓滿,高宗居大羅。武當興法派。福海起洪波”[4]。與“三山滴血派”宗譜基本相同。這表明“三山滴血派”傳播範圍較廣,不同的支派對宗譜記憶也有誤差或改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