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尾牙的由來

  尾牙是民間為感念守護土地、庇祐人民豐衣足食的的福德正神而舉行的年終祭祀活動。一年中有24次「做牙」,農曆二月二日是土地公誕辰,祭祀活動稱為「頭牙」,爾後每逢初二、十六都會有祭祀活動,而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就是俗稱的「尾牙」。在「尾牙」這天,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保佑,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來答謝土地公,而祭祀完的祭品就會犒賞給員工們,以回饋一年來的辛勞,這就是尾牙的由來。

  相傳古時候的生意人相約交易買賣的物品交換市場稱為「互市」。唐代因書寫「互」類似「牙」字,所以「互」轉而書寫為「牙」。唐宋時期,這些交易仲介人員被稱呼為牙郎、牙檜、牙人或牙保。而以經營貿易的商行則稱之為「牙行」,營業許可執照是為「牙帖」,營利所得稅捐就稱為「牙稅」,而「牙人」的佣金就稱之為「牙錢」了。

  一般習慣,「互市」都選擇在「朔」、「望」這兩天(就是農曆初一、十五)。商人相約定在「互市」裡僱用商品仲介「牙人」來「以物易物」,或是拿自家生產的東西,跟別人交換其它日常生活物品,或是作生意。「互市」交易場子的規模越來越大,就演變成為市集規模,這種交易方式,就是「互市」的由來。

  可是人多就難免會發生交易糾紛,所以為了減少「互市」的時候,發生交易糾紛與不愉快,就設立管理員,叫做「互郎」。「互郎」通常在「互市」之前,會先祭拜「土地公」(土地公也是財神之一),祈求生意興隆、交易順利,這種祭拜的禮儀,就叫做「互祭」。「互祭」的時候都會準備豐盛的祭品,而這些商人就會在祭祀之後,將這些祭品牲醴,分享給「牙人」與「互郎」等工作人員,藉此慰勞辛苦的員工。

  由於新春過年期間是商業最繁忙的時期,所以「互市」多是從二月份才開始。所以二月初一的第一次「互市」就成為最重要的市集,除了這新春第一次重要的「互祭」之外,隔日二月初二的土地公誕辰也是非常重要的祭典。因為二者僅相隔一天,又都是祭拜福德正神「土地公」,且因新年頭第一次「互市」一定非常繁忙與慎重,有些商家為了方便起見,就改成在二月初二的時候一起舉行「互祭」,連同「土地公誕辰」一起祭拜慶祝,感謝「土地公的庇佑,同時犒賞員工的辛勞。後來演變成為習俗,把原來的朔、望(初一、十五) 舉行「互市」、「互祭」改為初二、十六「做牙」拜拜。

 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,所謂「牙」字,為「牙旗」之簡稱,因古時荒地滿目,未經開墾之地,時有相爭開拓,致有格鬥、毆打等事發生,為識別起見,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,均畫有獸牙之形狀,如牛角、羊角…等,以代表各地區之人員,或族人、軍隊的標誌。因此,「做牙」活動原本是象徵團結鄉土居民,以旗幟作為認同標誌,且共同來對抗外來侵略。

  商人每月初二、十六日以牲醴、金紙祭祀土地公,祈求財利並將祭祀品分享給員工即為「牙祭」。「牙行」商人在年終歲末,會把一年來賺得的部分利潤分享並宴請「牙郎」以示回饋,感謝「牙郎」一年來的努力所帶來的財富,也期待明年能有更好的表現與更多的合作機會。

  民間俗諺裡有句話「一年夥計酬杯酒,萬戶香煙謝土神」,這是詩人描述民間慶祝「尾牙」情景。詩詞上聯「杯酒」是宋太祖「杯酒釋兵權」的典故,隱射東家要辭退夥計結束僱傭關係;而下聯是指「尾牙」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。民間習俗裡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,東家會做「牙宴」請員工夥計來「打牙祭」,到了歲末十二月十六日「尾牙」也要酬神(拜土地公)宴客(宴請夥計)。

  流傳的習俗裡,老闆要解雇夥計或工人會利用「食尾牙」這一餐來暗示。不過,古時候的人較為厚道,如果不是夥計表現不佳,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善,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的。若必須有辭退的處置,則會利用「食尾牙」這一餐來暗示。台灣俗諺形容說:「食尾牙面憂憂,食頭牙蹺腳撚嘴鬚」,「頭牙」因為沒有被辭退的顧慮,所以心情輕鬆愉快,「蹺腳撚嘴鬚」形容的便十分貼切。

  在華人傳統上,尾牙祭祀土地公的時間,多會選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下午開始祭拜,拜土地公時,供桌多設於土地公神位前。也有人另設供桌於門口、後門、或廚房處祭拜地基主。傳統習俗裡,祭拜土地公的供品有三牲四果,及其他應節的供品。一般家裡都在這天準備「潤餅」和「割包」,表示一年歲末的祈福及慰勞自己的意思。「潤餅」表示發財的意思。潤餅是以潤餅皮包捲煮熟的豆芽、紅蘿蔔絲、筍絲、豆乾絲、蒜末、肉絲、蛋皮等材料。「割包」是以麵粉發酵製成,將包子扒開,放入滷肉片、酸菜、花生粉、糖、香菜為餡,形狀如錢包,也是象徵發財的意思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