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藏心咒【嗡 哈 哈 哈 溫三 摩地 梭哈】

【三輪體空】
三輪體空的智慧攝受是修行、布施、供養、回向、等一切法門的最高、最殊勝、最圓滿的修行境界。三輪體空,又名「三輪空寂」,指的是:
1.
施空:施者忘施,所施捨皆空也。 (心內不見布施的我
2.
受空:受者忘受,所受者化空也。(外不見受布施的人)
3.
物空:物者忘物,所施捨之物皆空也。(中不見所布施的錢、財、物
三輪體空就是「人無我、法無我、無對境」,即布施者、所布施之物、與受物者,謂之三輪,行布施之後,此三輪相,空無自性,不存於心,名三輪體空。

三輪體空的佈施
在世間的生活中,有許多因緣來成就我們,因此我們要以感恩惜福的心,與他人廣結善緣。結緣之道,就是積聚資糧之道、集聚福慧福德之道,實修資糧道、別解脫道、大行菩薩道、實現菩提心。我們首先需要的就是廣結善緣行布施。只要用心,布施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,可分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這三種布施可分為「有相布施」與「無相布施」二種。

有相布施,指世間上一般人心希果報,執著人我的布施,所以又稱為「世間布施」;此種布施,只能得到有漏的人天福報,報盡又再墮落,所以不是究竟的布施。

無相布施則與有相布施相反,在布施時,能體達施者、受者、施物三者當體皆空,而無所執著,因為能超越世間的有漏煩惱,所以稱為「出世間布施」。

又因為此三者有如車輪一般,能輾斷煩惱惑障、習氣障、所知障,所以也稱為「三輪體空」。三輪體空的布施,能使我們越過生死海,與眾生同登涅盤彼岸,因此稱為「布施波羅蜜」。


三輪體空之妙義:
萬法皆空是宇宙萬象的真理。三輪體空正是空理的最高體證與實踐,我們可以概略的就三方面來說明其中的妙義: 

人我二空:
眾生之所以常常感到煩惱,是因為來自內心的執著妄想,以為六塵境界是實有的,因此產生我、我所具有的觀念,使身心成為五欲六塵的奴役。布施行善,心存貪念,心存回報、結果因為心有所繫縛,不但功德減少了,自己的心情也受到受者、施物等外境的影響。其實,五蘊和合的身心是假聚之有,剎那生滅,哪裡有能施的我呢?既然能施的我了不可得,當然也就沒有受施的對象,這就是「人空」。又因為諸法是五蘊和合而成,所以施物當體即空,法執也就跟著去除了,這就是「法空」。三輪體空的布施,使我們從二空裡去除對人對法的執著,是自他二利的菩薩道。傳統上我們稱為「無我」。它所指的就是對自己不要有先入為主、固執不變的期待或希望。據說禅修功夫極高的行者甚至可以看到微粒原子的改變,看見善惡交替的本質、看見布施的本質、生命的本質。

通過體證自我的空性,然後體證到「他人」的空性,體證到萬物的空性。不執著於「我」,也不執著於「他」,更不執著於「物」,這就是所謂的「三輪體空」。
體證「三輪體空」並不難,比如我們不求名、不求利地幫助別人,事後自己也忘記了,這就是「三輪體空」。一心清淨,不著一點痕跡。如果習慣了,念念相續如此,連常住的念頭都會忘記,就無所謂念頭、無所謂心境,這就是自然智慧,這就涉及到我們常說的「定力」,這才是我們修行人要修的真功夫!

一切皆空:
做到人空和法空還不夠,還必須把也完全空掉。因為佛教說空是要我們蕩除執著,如果執著有一個的存在,根本法執未除,反而病上加病,須知在分別思惟上所執的空,它的自性也是空的。三輪體空就是要我們釜底抽薪,從根本上破除一切顛倒妄想,從體性上斬斷一切執著、煩惱、習氣。真如金剛經所言: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
真空妙有:
雖然本無一法可得,但是諸相宛然,不可說無。當我們以智慧觀察諸法無相無我、畢竟空寂以後,般若智慧現前,這時我們的心與外界合而為一,自然而然地就能隨順幻「有」,以善巧方便,大作佛事,布施行善,這時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通達法性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暗,日光明照,則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。」終日布施而不見布施相,不著空有相,這就是三輪體空的布施了。



《心經》一開頭就說:「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,亦復如是。」《心經》人人會背,但我們還要把《心經》融合到日常修行中去,再從日常修行中體會《心經》,體會世間萬事萬物(即色受想行識五蘊)中普遍的空性。只有體會到世間萬事萬物中的普遍空性,我們才能真正證悟到「性空緣起」的微言大義、「因緣和合」的實相。

有一分體會,就有一份精進;有一份覺受、就會有一點清淨;有一份清淨、就會有一分證悟;有徹底的體會,徹底的覺受,就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,就會有徹底的證悟。那就是《六祖壇經》所說的「外不著相」,「內心無亂」,隨緣任運,隨喜眾生,以幻為實,真空妙有,應無所住,成就道業。

平常我們對於現象界的森羅萬象都僅止於一般感官的看法,所以當我們仰觀山色、俯視溪澗、人間諸法時,只覺得它就是高高的山,潺潺的水,是凡胎肉體。這時候是「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,看人是人」。這是心隨境轉的一種分別境界。

等到我們學佛修行有了心得的時候,一切假有在清朗的心境上無所遁形,這時候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看人不是人」。修行人開始觀照到諸法虛妄,但是還沒有到達畢竟皆空的地步,這是第二種層次的境界。

進而到完全開悟的時候,「是」與「否」、「心」與「物」之間的對立,在悟者的心中已經合而為一,所以真俗可以兼容,理事可以圓融、圓通、圓滿。這時「看山還是山,看水還是水,看人還是人」。只是這山水人與剛開始學佛時的山水人在意境上已經大不相同了。此時,大千世界充滿無限美好的風光,潺潺的流水是諸佛說法的妙音,青青的山崗是諸佛清淨的法身,芸芸眾生具足如來藏性,都是未來佛。 

三輪體空的準則是「無修」、「無念」、「無求」、「無作義」,就是隨喜、隨緣、隨性、隨順、自自然然。也就是說,不要把我們的禪修、供養、布施、觀想、誦經當成是一種工作計劃、工作任務或是特別的事情來做。不要把那種嚴肅或隆重的氣氛帶進修行、供養、布施、一切佛事裡去。從語言上、行動上、意境裡,我們一點也不要存有「我在修行或我在做某種供養、布施等事情」的概念和想法、甚至連「禪修就是指完全自然無作,像這樣坐下來把心放鬆,保持冷靜就可以了」的想法都不應有。遠離一切戲論、取捨、超言思境;不改法性本來無為法、不由心生自然智慧身,不由因生究竟果位。

因為修行需要次第的,要達到無修而修、無念而念、無勤而修,還需要必要的形式和資糧。有形的拜懺只是積累資糧而已,修到圓滿前需要有形的階段。有心和無心也是次第,是必要的。沒有有形,要達到無形是不可能的。沒有有形的次第,佛不可能從心流。最後,才能得到不由心生的智慧身。人需要佛菩薩的指點,開發自心的佛性,即做什麼事切不可執著,執著就會有痛苦、極端、失去智慧的意義。

因此,以上就是三輪體空的一個概念。它為我們的修行提供了一個正確的方向。不論我們是屬於慷慨或吝啬,或任何種類的人,都不要對自我、對自我所從事的事情和它的過程,以及對此所產生之成果有任何期待、期盼、回報或有任何先入無主的想法,以及主觀的設限等。只有這樣精進、清淨、淨心而為,我們才能逐步做到三輪體空,將自己從妄念生活中走出,溶入我們所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由廣大的寬闊感、大自在、光明無礙。行善莫著心,莫執著於功德,內不見己,外不見人,中不見所施之物,是謂三輪體空。如果以實修來說,即是「煩惱於空性中消融」,才能真了達三輪體空的真諦。

願一切有情讀後能見萬法的本性,獲得大自在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姜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